環保行業市場趨勢——廢水處理
天下大亂,形勢大好,深耕存量,擁抱增量
都在談寒冬,但到底什么才是寒冬?環保行業的寒冬意味著什么?
其實真沒必要過分的渲染冬天的氣氛,具體問題還要具體分析,作為行業的從業者也不用過分焦慮。我們要做是思考自己所處領域的機會。
只要真實的用戶需求還在,行業就是春天。
即便是寒冬,環保行業仍然存在旺盛的需求:
領域一:環境監測
縱觀世界各國的環保發展史,環保都會經歷一個從工程向服務過度的進程。
環境監測作為環保治理產業鏈里關鍵的一個環節,通常情況下會缺席環保行業的上半場的發展,但絕不會缺席環保行業下半場的發展。從環保全局的角度來看,環境監測將會是環保行業數據化迭代的牽頭部隊。
環境監測領域很大程度上就是環保行業的大數據。
對于公司而言,抓住了環境監測這枚未來的棋子,就相當于給自己的公司的戰略加了一個智能雷達。只有配備了雷達的公司才能實現第一時間的高效布局和精準打擊。
而競爭對手將會面臨來自你的不公平競爭,因為你是上帝視角。
領域二:危廢處理
危廢將會是2019年環保行業,營利性最好的一個細分領域。
從行業發展來看,大多數產廢企業危廢產量有限,但由于危廢處理成本較高,再加上過去監管缺失,隱藏、傾倒、丟棄相對容易,瞞報、漏報現象嚴重,導致危廢處理需求得不到有效釋放。
所以政策一直是危廢需求的那道閘門,一旦閘門打開,危廢的時代就會到來。
清晰的商業模式,巨大的需求缺口,而且隨著政策的監管驅動,這個需求逐步釋放。
目前我國每年危廢產量8000萬噸左右,遠大于公布的4000萬噸。
同時環保督察力度、政府監管力度持續加強,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企業盈利能力提升,支付意愿變強,在此背景下,危廢處理需求也將加速釋放。
領域三:工業廢水
“水十條”第一個任務,就是要“狠抓工業污染防治”。
經過多年的發展,治理工業環保的技術層面瓶頸早已突破。對于環保行業來說,早已到了只欠東風的地步。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很多企業的治理效果甚至已經超過了國際標準(很多時候國標也是超過國際標準的)。
對于工業廢水領域而言,技術與管理是最關鍵的要素,高性價比的技術解決方案與高水平的管理服務將成為環保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通過并購收購及資本融合,提高產業集中度,可以快速的提升綜合服務水平與能力。
目前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環保行業出現大規模并購,特別是被并購的技術型公司越來越多,這些并購都是在提前布局正在形成的工業環保風口。
水務行業的上半場看市政,下半場看工業。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工業廢水的商業模式是非常清晰的,用戶兜里不缺鈔票,就看你有沒有真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