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么蟲?廠長當場拿出19張高清圖,教我輕松預判污泥狀態!
干水處理的小伙伴應該都知道,要想了解污水處理過程中的變化或處理水的好壞,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去觀察分析細菌的生長情況。
但問題是細胞的觀察、分類鑒定的時間很長,不能及時起到指導生產的指示預報作用。
那么這時候,你就得好好認識認識原生動物了——
它們個頭大,便于觀察;
它們很敏感,容易發現變化;
它們很會吃,吃掉細菌反應其生長變化情況。
原生動物的種類,數量以及生活狀態的變化可以間接地評價反映出系統中活性污泥的狀態。
基于此,為了幫助水友們“識蟲”不求人,小編找來了19張高清圖片:
01
非活性污泥原生動物
字面意思,不是在正?;钚晕勰酄顟B下看到的原生動物。
這類原生動物的出現表示水質會變差。
當進水負荷偏高,游離細菌大量產生。此時,以細菌為食的原生動物就會瘋狂繁殖,從而導致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變差。
主要出現以下原生動物:
變形蟲,沒有固定的外形。身體的輪廓,隨偽足的伸縮而有變化,緩慢移動。
側跳蟲,6-10um。內含伸縮泡、包囊但不可見,具有兩根鞭毛但根部合并,處在身體側中上部位,不停的跳動。
滴蟲,8~12um。形狀多樣,多以橢圓形、心形和不規則形多見,帶有鞭毛,鞭毛以已更主鞭毛帶一根較短的次鞭毛為特征,慢速游動。
波豆蟲,11~15um。其形態多樣,有兩根鞭毛,但位置分布在頭部,慢速游動。
暗尾絲蟲,30~50um。體纖毛均勻,胞口在凹陷的底部,慢速游動。
腎形蟲,32~48um。全身分布一定行列的纖毛,帶細胞口,食泡及收縮泡明顯,慢速游動,常游戈于菌膠團周圍。
豆形蟲,60~95um。體型如豌豆,全身分布稀疏纖毛,個頭較大,慢速游動。
表殼蟲,100~150um。殼呈圓形,表面光滑或濃密的,穿孔的麻點,移動極緩。
扭頭蟲,120~160um。全身有豐富纖毛,身體前段為扭曲狀,慢速游動。
草履蟲,180~300um。身長滿縱行排列的纖毛,似鞋墊形狀,慢速游動,常見于菌膠團附近。
02
中間性活性污泥原生動物
同樣,以字面意思來看中間性表示過渡性,為一種過程。
活性污泥由惡化轉向正常,常常出現卑怯管葉蟲、漫游蟲等原生動物。
具體來看:
卑怯管葉蟲,40~55um。體矛狀和針葉狀。長度約為寬度的4倍。1/3前端為頸狀。后端渾圓,體纖毛長而稀,快速游動。
漫游蟲,80~110um。全身纖毛,不透明,頸部占整體1/3,游動較快。
03
活性污泥原生動物
這類原后生動物又可分為游離型和附著型。
特別是附著型,他們的出現都表明活性污泥成熟,為正常狀態。
常見的附著型原生動物有集蓋蟲、鐘蟲、鞘局蟲、獨宿蟲、喇叭蟲、吸管蟲、累枝蟲等。
具體來看:
集蓋蟲,50um。一支多蟲,體型較小,頭部有纖毛用于攝食,常附著于菌膠團上
鐘蟲,50~100um。單體存在,體呈吊鐘形,其內緣著生三圈反時針旋轉的纖毛,柄部不具剛性,隨水流擺動。
鞘居蟲,80um。殼呈透明,內含1或2個宿體,攝食時宿體伸出殼體。
獨宿蟲,80~130um??诓款I口特征明顯,單體存在,體型較長,柄部不具剛性,但抗水體流動。
喇叭蟲,80~150um。呈喇叭狀(少數圓筒形),身體上布滿了纖毛,附著于菌膠團,攝食時轉動頭部纖毛。
吸管蟲,80~160um。附著于菌膠團,主體分布觸手,攝取以游離菌膠團和小原生動物為主的食物。
累枝蟲,100~160um。累枝帶節明顯,以累接集局是其生長方式,頻繁運動的口部纖毛為攝食而用。
綜上所述,掌握原生動物變化規律,就可以通過鏡檢結果,對污泥狀態進行判斷。
一旦發現某種原生動物種類突然猛增或其他現象,應及時應對處理,以保證污水處理工作的正常運行。